• 标题:
    关于提高博物馆面向视听障碍群体包容性建设的建议
  • 来信日期:

    2022-12-07

  • 信件内容:

    我是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大二学生。在我和同学们日常参观各类博物馆时发现,特殊人群进入博物馆无法了解所陈列的展品。上海视听障碍人群数量超过16万,有150余家博物馆,但是存在面向该人群的服务缺乏针对性、教育缺乏持续性等问题。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大型博物馆已普遍设有轮椅、无障碍卫生间与垂直升降电梯等环境无障碍的设施,为行动不便的特殊观展群体提供便利。但是,对于视听障碍群体而言,相应的无障碍观展服务却普遍缺失。对标国际,国外大型博物馆都有针对视听障碍人群提供的全天候手语导览、触摸导览、常态主题教育活动、针对性感统体验分馆等无障碍服务,如卢浮宫、凡尔赛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国内博物馆对应的服务功能明显缺失,上海150余家博物馆中仅上海博物馆、久事美术馆等少数博物馆推出过手语导览视频、盲文导览路线、盲文导览手册以及不定期少量的教育活动。这与国家《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导》中提出的“在2025年,形成功能完备的博物馆事业发展格局”的要求不符,也与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地位不相匹配。 本市现有博物馆为特殊群体提供无障碍观展服务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博物馆提供的公共文化供给和服务包容性不够。2.针对视听障碍群体开展的常态化观展活动缺乏。3.社会对视听障碍特殊群体的了解度关注度不高。 为此建议: 1.完善博物馆无障碍支持服务建设。一是营造无障碍的博物馆建筑空间。除改进完善无障碍设施外,还应考虑为视听障碍人群增加博物馆内部无障碍通道、路线规划、指引提示、突发情况信息可视化屏幕等设施。二是创造无障碍的观展体验。加强对视听障碍人群的了解和分析,针对性提供包括《无障碍导览手册》、手语导览视频、盲文介绍信息等无障碍导览服务,开发特殊人群教育项目等定制化专属服务,并利用数字化技术,同步开发线上云展览、云教育,提高精细化分众服务能力。 2.提高博物馆多元包容发展。要引入社会力量,系统性发展面向视听障碍群体的博物馆常态化教育活动。通过联合残联、青联、教育机构等社会力量,引入专业化团队,共同参与面向特殊群体的展览、活动策划和项目开发,发展可持续、常态化、系统化的教育服务体系,让观展成为特殊人群的日常。要构建社会动员机制,进一步壮大博物馆之友和志愿者队伍,招募有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人才参与志愿服务。 3.加强对视听障碍人群的关心关爱。利用特定时间节点(如国际博物馆日、全国助残日等)开展面向社会的主题活动,通过媒体深度宣传,提高社会对于视听障碍群体的关注与了解,吸引更多社会组织、更多年轻人的支持参与。面向特殊学校开放长期绿色合作通道,让特殊支持需要的人能够和普通人一样参观博物馆,引导鼓励特殊人群主动走进博物馆进行自主参观与学习。

  • 回复日期:

    2023-01-19

  • 回复单位: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 回复内容:

    符同志: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建议,我局非常重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文化旅游局积极推进全市博物馆无障碍服务能级提升,让特殊人群能够无障碍地参与博物馆活动、利用博物馆的公共文化资源,享受博物馆之旅。 一是场馆服务。硬件方面积极提升博物馆无障碍硬件设施建设和措施普及。市文化旅游局引导收费博物馆向残障人士提供优惠/免费门票,引导免费博物馆向残障人士提供入馆绿色通道。上海科技馆、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电影博物馆等热门收费博物馆目前已向残障人士免费开放。中共一大纪念馆、嘉定博物馆、青浦区博物馆等博物馆为残障人士提供免费轮椅租借服务。此外,为方便特殊群体来馆参观,奉贤区博物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等博物馆在停车场配备了无障碍车位。软件方面,推出无障碍导览,推进无障碍服务精细化,为特殊群体提供多样博物馆教育服务。上海科技馆的手语讲解团队为听力障碍人士带来“无障碍之旅”;上海世博会博物馆推出应用于全展区的智能无障碍导览小程序,为视障人士定制了视觉辅助导览;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为视力、听力语言、智力、肢体、精神5类特殊人群定制“感官自然之旅”、“观察自然之旅”等五项参观方案,定制无障碍博物馆探索之旅。上海博物馆面向听障群体推出线上系列手语主题导览,并在特展展厅中开辟专门区域,设置触摸展区,鼓励特殊人群走进博物馆感知文物。 二是流动服务。与残联、特殊学校、相关机构合作,通过518国际博物馆日等系列活动,打造“有爱无碍”博物馆,践行“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理念。近年来,市文化旅游局与市残联合作,推出孤独症儿童走进博物馆专场教育活动;在518国际博物馆日等节点推出残障人士走进博物馆专场活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联合市盲人协会、市盲童学校共同开启系列助残活动。上海博物馆推出了《上海博物馆无障碍探索手册》,手册由博物馆专业教育人员与特殊教育一线教师共同编写,专为特殊学生打造了参观博物馆的实用指南。上博向5所上海特殊学校的师生捐赠了手册,并与上海市的特殊学校开展馆校合作。 三是数字服务。推出丰富线上博物馆资源,方便市民足不出户获得沉浸式博物馆体验。截至2021年末,全市有95家博物馆开设官方网站,119家博物馆开设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全市博物馆已展出数字化藏品82.65万件/套,并通过数字化平台发布在线虚拟展览和数字全景展厅,使市民包括特殊人群以便捷的形式探索博物馆资源。 感谢您的调研与建议。今后我们将根据您的建议,持续提升博物馆无障碍服务能级,引导博物馆完善无障碍设施建设更新,做好馆内无障碍设施和服务的宣传推广,鼓励特殊人群走进博物馆;加强博物馆员工培训,提升博物馆员工和志愿者团队服务特殊群体的能力与责任感;培育倡导博爱文化,关心关爱特殊人群,努力践行“人人享有品质生活”理念。 特此回复,感谢您对本市文化旅游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3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