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3日)举行的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若干规定》(简称《若干规定》),并将于7月1日起正式施行。省级人大为人民建议征集专门制定地方性法规,这在全国范围内尚属首创。
为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更好地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城市治理,激发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公共责任,汇聚共同治理城市的力量,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提升人民建议征集能级,本次立法对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相关要求作出具体、详细的规范,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予以总结、固化。
上海是最早开展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城市之一。10年前,市信访办设立人民建议征集处。去年7月,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正式揭牌,意味着这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截至目前,全市16个区均成立了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机制体制捋顺的同时,建议类事项也大幅上升。据统计,人民建议占信访总量的比例已从2012年的6.5%上升至2020年的30%,采纳率也从58%一路攀升至98%。
《若干规定》重点聚焦民生关切、社会热点。近年来,上海不断以更主动的姿态,推动人民建议征集融入社会治理。《若干规定》特别强化了人民建议“主动征集”方式。明确:各级国家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和作出重大决策,涉及社会公共利益和重大民生问题的,以及就人民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等主动征求、收集人民建议的,可以根据需要开展专项征集,并逐步实施目录管理。
为了让建议有互动、有反馈、有结果,进一步激发建议人参与热情,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若干规定》还把推动成果转化作为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重点。明确:各级国家机关建立健全人民建议综合研判、转化机制。同时,通过探索制定工作举措,为立法、决策提供参考,真正促成人民建议落实转化。
在城市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当下,《若干规定》也对人民建议信息化建设专列条款,作了两个层面的规定。
一是要求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建立完善人民建议征集信息系统,接入“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平台,依托大数据资源平台实现工作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
二是为兼顾不同国家机关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各自特点,《若干规定》明确其他国家机关加强自身征集工作信息化建设,共同推动征集工作的规范、透明和高效。
针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建议征集也是亮点之一。在去年疫情防控最紧张的2月,相关群众建议“直线增长”。为此,上海专门创设了建议快速处理平台,成效卓著。这一成功做法如今上升至立法层面予以固化。《若干规定》特别提及,“及时、快速收集、转送、汇总、分析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期间的人民建议,提高人民建议处理的时效性。”
为营造全社会参与人民建议征集的良好氛围,《若干规定》鼓励和支持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人民团体、行业协会等察民情、聚民智,积极向各级国家机关反映人民群众的建议;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各类智库等参与各级国家机关的人民建议征集工作;鼓励和支持境外人士积极建言献策,助力上海发展。
《若干规定》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分别规定了人民建议征集办理机构、工作机构和工作职责。根据规定,市、区两级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负责组织推动、协调落实本市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各级国家机关是开展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主体,要从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高度,依法履行人民建议征集相关职责。
渠道随处可见、信箱触手可及、建议随时可提
立足方便群众参与,进一步拓展优化建议征集网络。目前,市、区两级人民建议征集信箱矩阵已入驻“随申办”,嵌入全市6100多个村居“家门口”服务体系,城投集团老港基地、华东政法大学等企业、高校人民建议征集联系点相继设立。以此为开端,将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通渠道、扩宽平台,深度融入城市治理“两张网”,把蕴藏在民间的聪明才智和公共责任进一步激发出来。
管理全链条、参与全方位、主体全覆盖
聚焦全过程民主,进一步健全完善建议征集体制机制。
推动建议办理全链条管理,进一步细化办理流程,严格工作标准,健全人民建议的收集梳理、办理反馈、成果转化、表彰奖励等工作机制,形成从征集到落地的“闭环”管理。
推动民生政策全方位参与,进一步推动各级国家机关在重大民生政策出台前,主动征集群众意见建议,积极探索人民建议与人大代表建议的有机衔接,让建议人提出的建议有互动、有反馈、有结果。
加快人民建议征集数字化建设,健全完善全市人民建议征集信息系统,建立人民建议信息数据库,运用数字化手段,打通部门壁垒,让建议数据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
人人知晓、人人参与、人人点赞
立足“人民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大《若干规定》宣传引导。推动《若干规定》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讲好人民建议征集故事,让每一个住在上海、来过上海、关心上海的人,都知晓并参与人民建议征集,更好诠释和丰富城市精神、城市品格的时代内涵,助力城市软实力提升。
市人民建议征集办主任王剑华表示,要始终坚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要让人民的声音被未来听到,让问计于民更接地气,让“人人参与、人人出彩”成为“人民城市”的亮丽底色。
责任编辑:张琼
编辑:左玥
部分文字综合自:上海人大官方微信、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