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环隧道“黑洞效应”即将终结 市建交委接获市民网上信访件后迅速拿出三条整改措施 时间:2010-08-12

外环隧道的灯光变亮了——几乎天天开车经过这里的李群意识到,他发出的网上信访件可能起作用了。今年422日,他给中国上海政府门户网站上的领导信箱发去了题为《外环隧道照明太差,导致事故频发》的信访件;半个多月后,他进出外环隧道时看到了变化。

不过,李群并不知道,市信访办把领导信箱收到的网上信访件转交给市建交委后,市建交委不但派出分管领导四赴现场调查,而且在5月10日召开专题会议,确认外环隧道“黑洞效应”的原因,并拿出三条整改措施。

进隧道“两眼一抹黑”险些追尾

每天上下班都经过外环隧道的李群常在那里看到散落的车辆玻璃碎片,还曾亲眼看到过事故发生。一次在进隧道时,他自己也险些与前面车辆追尾。自认开车十分小心的李群留心起来: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外环隧道里容易出事故?

几番观察之后,李群认为问题主要出在隧道照明偏暗:“这使得驾驶员容易对速度和距离的判断产生偏差,进而刹车不及造成追尾。”于是他给“市长信箱”发去电子邮件,在叙述自己的遭遇和观察结果之后,依据香港隧道的经验提出了建议。他说,在开车进入较长的隧道时,司机会因为光照突然变化而一时适应不了,感觉洞口很黑,无法辨清道路状况,这样的“黑洞效应”使交通事故易发;为免司机进隧道时“两眼一抹黑”,香港隧道进口处的照明有意设计得亮如白昼——“上海为何不学呢?”

现场调研牵出外环隧道“尾气病”

接到“市长信箱”转来的信访件,市建交委立即与外环隧道项目公司联系,并由分管领导带队多次赴现场调查。调查确认,外环隧道确实存在“黑洞效应”,但原因并不只是照明设计。

隧道内严重超标的悬浮颗粒物,也是外环隧道能见度降低的重要原因。这条隧道车流量极大,而且重型车比例高,它们排放的尾气以及带起的扬尘,使隧道内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大幅提高,据测算超标达10倍以上。虽有通风设施,但外环隧道“年龄”较大,原先的通风能力设计显然已跟不上灰尘的增加速度。污浊的空气不但降低能见度,也使照明灯泡表面特别容易积灰,灯光因此晦暗。

另外,外环隧道建于2003年,使用的是传统灯具,能耗高,照度也不如LED灯。而上海新建的隧道如长江隧道等都已使用LED照明,还针对“黑洞效应”采用了光线由强到弱自然过渡的设计。的确,先天不足的老隧道需要“诊治”了!

三大措施兼顾短期和长效

现在,市建交委对外环隧道的整改措施已经通过信访答复专函寄交李群。记者了解到,这三条措施兼顾了短期效应和长效解决。

针对隧道内悬浮颗粒物浓度高,市建交委首先责成项目公司提高日常养护清扫频率,将一日一清洁改为一日两清洁,特别是加强对照明灯具的清洁维护,及时更换受损灯具;当能见度下降到一定标准时,要确保隧道内风机全部打开加大排风。与此同时,主动与交警部门联系,在他们支持下加强对重型车的管理。

照明灯具的重新设计和安装则正在研究之中。市建交委要求外环隧道项目公司对隧道出入口等关键节点进行各种工况条件下的照明测试取得数据,并就照明位置、光亮强度以及选取何种光照设备作统筹分析,提出实施方案,提交专家讨论后形成指导意见,以确保老隧道终结“黑洞效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