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大接访”进行时 把矛盾吸附在出现矛盾的基层 把问题解决在能够解决的属地 时间:2008-10-06

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接访”正在全国进行。上海也不例外。说这次“大接访”前所未有,不仅因其时间跨度大,从7月一直持续到11月底,更因其强度大、密度高,覆盖了每一个工作日,区县、市属委办局、街镇的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参加接待,称得上是一次官员全面参与的“维稳战役”。

此前中央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要求,领导干部要直接面对群众、亲自接待来访,解决突出问题、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中央精神,上海迅速展开部署,确定了“书记区长大接访”的方案,把矛盾吸附在出现矛盾的基层,把问题解决在能够解决的属地。

根据部署,从7月到11月底,全市各区县每个工作日都要安排一位党政领导接待来访群众,主要领导每月至少要安排一天接待;各区县领导干部要安排一次下访活动。市属各委办局每个信访接待日要安排一名领导接待来访群众。各街镇每个工作日要安排一位党政领导接待来访群众,主要领导每周要安排一天时间接待,双休日和节假日要安排党政领导参加信访值班。也就是说,在各个区县、市属各委办局和街镇,每一个工作日信访群众都可以直接和党政领导“面对面”。

近日,中央信访工作第九督导组在上海相继检查了19个区县的大接访情况。记者选取了地处上海市中心、城乡接合部和市郊的三个区,分别是徐汇区、普陀区和宝山区,试图从这三个区开展大接访的情况,勾勒出上海正在进行的“维稳战役”。

区委书记的4个包子

7月25日,普陀区区委书记周国雄的首个“大接访”接待日。此前,区信访办通过普陀区报、区有线台、区政府门户网站等多个渠道公布了区领导的接待日程。预想到区里“一把手”接待,来的群众可能较多,周国雄早上不到8点就到达区委、区政府信访接待室。

出乎意料的是,已经有群众在信访接待室门口排队了,有的是天没亮就赶来的。在普陀区工作了五年多,周国雄一直参加周四领导接待日,但“大接访”的情状仍令他始料未及。他告诉记者:“亲身感受这个场景,如果不认认真真处理每件信访、不耐心接待每一位上访群众,不要说党性,从感情上也过不去。”

首个“大接访”接待日,周国雄共接待了24批、共计63位上访群众。每一批上访群众进门,他上前迎入,亲自倒茶。不少上访群众怨气满怀,见此状不由得心平了一半。每批人谈完,他亲自送到门口。从早上八点一直接待到晚上八点,周国雄就靠4个菜包子打发了午饭,还是和上访群众边谈边吃。

用徐汇区区长陈寅的话说:“信访也是互相尊重。老百姓通过信访来找政府解决问题,这是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我们应该充分尊重这种信任。”

对群众的感情有多深,解决问题的力度就有多大。除现场接待,各区还通过主要领导下访、包案等手段化解信访难题。例如宝山区某上访老户因住房、户口等问题30余次去京、到市、区上访,区委书记吕民元主动啃“硬骨头”,通过领导包案稳定了这个长达十多年的上访老户。徐汇区区委书记茅明贵深入斜土社区下访接待,一对老夫妻反映水泵噪音严重扰民。他当场决定由房地局和街道负责协调物业公司尽快改进,后多次亲自协调,由政府等部门共同出资改造水泵。问题解决后,老夫妻说:“真没想到,领导下访为我们办了件大好事。”

当场解决率20.2%

记者从有关部门得到的最新数据表明,全市“大接访”现场共接待信访3391批,涉及17106人,当场解决686件,当场解决率20.2%。对于不了解信访工作的人来说,这个数字有些令人摸不着头脑。动用这么多人力、物力、财力,出动全市19个区县的主要领导,光局级干部就有上百位,这个当场解决率算高吗?

要看懂这个数字,首先要了解信访工作的基本规律。群众信访事项可能来源于政策变革引起的历史问题、城市发展过程中凸现的民生诉求、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职能衔接不顺等等。可以说,城市建设发展越快,出现的问题相对就越多。

近几年来,各个区县的信访工作不断摸索新办法,推出排查预警制、首问责任制、疑难矛盾集体会诊制、复查复核制、网上信访、开门办信、出门巡访、信访代理等等多种信访机制和工作方法。但归根到底,信访部门是一个传输信息、协调矛盾的部门,如果所有问题都能够通过信访来最终解决,化解率飚高,那么只能说明信访之前的行政过程存在着漏洞。

信访案件的处理要实事求是、坚持原则、适当灵活。即便是区主要领导,在接待群众来访也不能乱拍脑袋。接待信访群众,心底要有热情,决断当靠理性。一方面在政策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为困难群众谋福利,另一方面也需要坚守政策底线。例如,对有的动迁户一套住房要求补偿几千万元,不只一位区委领导明确表示:“违反政策的事情不能办。”

全国电视电话会议明确要求,对群众提出的诉求,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应当解决,当场不能解决的,提出解决的时限;对于依法依规不能解决的,要讲清道理,做好教育安抚工作;对于无理缠访闹访扰乱社会秩序的,要依法行政。

为确保区县大接访活动的良性运行,真正为群众解决问题、不留后患,各区县严格落实“四环节”,即公示、接访、包案、落实。宝山区从相关部门抽调熟悉政策法规、了解基层情况的16名处科级干部,组成4个信访工作督导组,督导、检查全区开展大接访活动。普陀区从各个部门抽调了12名处、科级干部,分成6组,全脱产担任“督导员”。每一位区领导接待,都有两名督导员陪同,协助领导准确地解答群众的疑问、分析问题、研究对策。接待之后,督导员“一对一”追踪当班领导接待的每一个案子,直至办结。

中央信访工作第九督导组组长、中纪委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纪检组组长郭允冲在宝山区视察时指出:“正是由于地方上作了大量的信访工作,整个奥运会期间没有发生大的信访问题,才能使北京奥运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与各地方政府以及信访部门所做的大量工作密不可分。”

“大接访”推动三大转变

经济发展是第一任务,社会稳定是第一责任,两者相辅相成,都要抓紧抓好。上海市各区县委、区县政府紧紧抓住“大接访”这一工作契机,趁势而上,推动信访工作程序“质”的转变: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变被动接访为主动下访,主动面对群众,主动化解矛盾。从源头抓起,防止初信初访变成重信重访,防止个体上访变成集体上访,防止基层上访演变成越级上访。摸清信访工作的规律,科学合理地解决问题。

领导挂帅的“大接访”也推动了各个部门对信访工作重视程度的提升,大信访格局初见端倪。“大接访带来的是全区上上下下对信访工作的再认识和高度重视。主要领导的挂帅示范作用十分明显。”宝山区信访办主任徐佳麟如是说。各区县领导率先负责化解政策性、群体性和跨地区、跨部门等重大、疑难信访事项。区县领导要多次与包案对象直接面对面交谈,多次召集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进行专题研究,制定完善化解方案,督促落实工作措施。在主要领导的带动下,目前上海不少区县已经初步形成“信访工作人人有责,矛盾化解各负其责”的局面。

同时,“大接访”推动了领导干部和各个职能部门工作思路的转变。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成为重要的决策依据。大接访不仅是群众与领导零距离接触的直通车,而且是领导真实了解基层境况的晴雨表。来自普陀区民盟机关的干部王红告诉记者:“我的工作主要是接触知识分子,与最基层老百姓接触机会并不多。这次抽调来做大接访督导员,几个月下来我自身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不仅学到了处理问题的方法,而且强化了群众意识,以后做决策之前一定要考虑周全,尤其是事关民生的重大决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