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头摆平,就是水平。”这是上海信访干部的一句口头禅。
信访战线工作人员处理的棘手问题,常常是两头摆不平,属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俗称“死结”。
解开“死结”,就是双赢;“死结”越抽越紧,就是双输。
凭着胆识,凭着智慧,凭着满腔热情,多年来,解开一个又一个“死结”的信访干部,无数次牵着上访群众的手,迈过沟坎,绕过雾障,走向双赢……
透过信访窗口,让我们看看他们是怎样凭着智慧和创意,为百姓解愁,为党和政府分忧,给现代都市增添双赢的和谐音符的。
巧用政策,解开“连环套”
【现场镜头】在长宁区华阳路街道信访接待室,记者发现信访干部孙国荣做工作既对群众充满感情,又熟悉法律政策,原则性强,总能让上访群众心悦诚服。
记者:听说你平时碰到疑难信访,常靠政策“解套”。
孙国荣:政策是化解矛盾的钥匙,如果不懂政策,哪怕真心想帮群众排忧解难,也没有底气!国家法律和各项政策,都是我的“尚方宝剑”。你不熟悉法规政策,来访人会觉得你解决不了他的问题,要么懒得和你细谈,要么跟你瞎吵一通。
记者获悉,孙国荣曾给李某家族解决了困扰他们20年的大难题,靠的就是依法办事,用活政策。
去年春天,华阳路街道信访接待室来了一位步履蹒跚的老头。他头发蓬乱,一身破衣发出阵阵馊味,开口就说:“我活不下去了。”
眼前的老人为何穷困到这般地步?孙国荣请老人坐下,耐心听他说完。老人是劳改农场刑释人员,有8个兄弟姐妹,但自己回沪后却无处落脚。前些年,找点活干,还能混过去。现在人老了,处处被嫌弃。78岁高龄的人还整天背着铺盖卷流浪街头。
老人的遭遇,让孙国荣既同情又为难。老人没户口、没工作、没收入。按信访工作“属地管理”的原则,老人不是他管辖范围的,可以不管。可老人拖着佝偻的身子憋出一句话:“30年前,我是从华阳街道走出去的!”说完一声长叹,对自己的过去后悔莫及。
送走老人的当晚,孙国荣几次从床上坐起来,睡不着。老人虽曾犯过罪,但他现在是找上门的群众,“民有所愁”,不能不管。可救急不救穷,老人的晚年长着呢,他众多的亲属都难插手,我怎么帮?
孙国荣对市里的政策谙熟于心。他反复盘算,发现这道难题像一个“连环套”:一方面,按上海的户籍政策,老人的户口可从劳改农场迁回,只是无人收留,不能落户。另一方面,老人无依无靠,是孤老,本市户籍的孤老按政策可以进敬老院,由国家来养。
巧用政策钥匙,“连环套”有望解开!
孙国荣首先与街道社保科和区民政局协商,得到支持,然后说服敬老院,无论如何要按政策收留老人。心中有了底,孙国荣高兴地为老人安排好临时住所,再着手“解题”。
问题就卡在户口这一关。老人的兄弟姐妹虽然也有情谊,但如今都是儿孙满堂,没一个愿意让他落入户口。孙国荣专程去户政科讨教政策,同时做通他弟弟的工作。最终,采取户口“迁入同时办迁出”的办法———按政策迁入弟弟家,老人就是上海户籍。
巧用政策钥匙,“连环套”有望解开!
孙国荣首先与街道社保科和区民政局协商,得到支持,然后说服敬老院,无论如何要按政策收留老人。心中有了底,孙国荣高兴地为老人安排好临时住所,再着手“解题”。
问题就卡在户口这一关。老人的兄弟姐妹虽然也有情谊,但如今都是儿孙满堂,没一个愿意让他落入户口。孙国荣专程去户政科讨教政策,同时做通他弟弟的工作。最终,采取户口“迁入同时办迁出”的办法———按政策迁入弟弟家,老人就是上海户籍。
接着办迁出,把老人户口从弟弟家迁到养老院集体户口里。即进即出,弟弟家庭没有受影响,哥哥已经拿到养老院的“门票”了!
凭智慧,孙国荣把一个个政策环环相扣,转几个弯,解决了李老汉大家族的难题,最后决定,送老人进崇明敬老院。
一想到自己再也不用过流浪生活,老人临行前紧握孙国荣的手,热泪直流。久久哽咽出一句话:“社会上还是好人多,我一辈子记住你。”老人的问题解决了,李家上下50多人为之高兴。
做信访,每天都要面对千差万别的个案,离不开智慧,更少不了政策这把“尚方宝剑”。孙国荣可没少花功夫,一有空,他就到街道的社保科、市政科、综治办串门,主动问工作人员:“最近有没有新政策?”时间一长,方方面面政策他都能说出一二三。
孙国荣坦言:“政策不吃透,工作就做不好。群众有合理要求,我们要在政策上‘找空间’,在化解上找思路,千方百计予以解决;群众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我们要找出政策依据,耐心说服,使之心悦诚服。”
是呀,不懂政策解决不了信访矛盾,树不起信访干部的威信。所以,华阳街道居民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有事找孙国荣!”
活解“死结”,摆平两“冤家”
【现场镜头】嘉定区政法委会客室挂着两面“特殊”锦旗,送锦旗的是一对“冤家”。在信访干部倪政一的调解下,没花政府一分钱,他们就息诉罢访,满意而归。
记者:涉法涉诉的上访问题,都是难以解开的“死结”,你怎么解套?
倪政一:涉法涉诉问题,大多是法院判了、案子结了,可老百姓坚持的要求似乎也有合理成分。要解开这个“死结”,法律是刚性的,化解工作应是柔性的。我们把上访群众看成是自家人,设身处地为他们想办法,有时还要逆向思维,这才有可能解开“死结”。
记者获悉,倪政一就是凭着智慧和妙招,让一位父亲永久性住进儿子的产权房,一屋两“嫁”,从而消除了动迁中产生的财产分割矛盾。
2003年,安亭镇某村贴出“动迁通告”,可为陆家带来43万元的动迁款。巨款从天而降,却挑起了一个家庭埋藏18年的矛盾。55岁的陆某和前妻吴某离婚多年,这次,他们因动迁款彻底翻脸,纷争重起。
这还得从1984年说起。那年,陆某因诈骗罪入狱,服刑期间,妻子吴某与他离婚,但仍旧与孩子住在陆家祖宅里。两年后,吴某翻建祖宅,在申请报告的户主一栏写下自己的名字。后来发放产权证,也只有吴某名字。无意之中,陆家祖宅的产权悄然落到前妻名下。
1993年,陆某刑满释放,吴某早已带着孩子改嫁他人,陆某虽仍住在翻修过的祖宅里,却不拥有产权,直到动迁陆某才如梦初醒。
陆某逢人就讲:“我家祖祖辈辈住在这里,动迁款是我的。”可吴某却说:“我是房子的产权人,没你份!”
这事成了一道无法解开的“方程”。
陆某气急之下,把吴某告上法庭。孰料,吴某拿出《房屋产权证》,铁证如山。陆某动迁款没拿到,还赔了诉讼费。
“老子死也要拿到钱!”窝着一肚子气的陆某开始四处上访。
倪政一接待了陆某,又多次找吴某。他发觉两人的诉求差距太大;从法律角度看,陆某拿不到多少钱。倪政一白天两头跑,晚上睡不着,反复寻找着矛盾的化解空间。这还真是一道难解的“方程”!
还得缩小诉求差距。倪政一一次次找陆某谈心,见他生活困难,帮他买来碗筷;看他动迁后没地方住,费尽周折帮他找到廉价的乡下房子租住。最终陆某松口了,“给我10万元也行!”
在“死结”的另一头,倪政一反复做吴某工作,她最后放出话来:“给陆某多少钱都摆不平,不知他在外面欠了多少债,10万元花光了,还会来找麻烦。”
这倒提醒了倪政一,看来现金不能给。有没有万全之策呢?
就在这时,吴某无意中说起,前不久她给儿子买了一套总价10万元的婚房。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倪政一猛地一拍大腿,有主意啦!
倪政一心想,何不来个一屋“嫁”两男呢?让陆某一辈子住在这套10万元的房子里,使他晚年生活有个保障,另一方面,房屋产权仍归属儿子,陆某无权变卖这套房子,陆的债主也就不可能得到现款。再则,此方案对吴某也有好处,因为前述43万元动迁款没有分割。
在法律框架内,在双方诉求的缝隙里,这个灵巧的主意找到了平衡点。
陆某一听就同意了。可这厢吴某呢,起初还不乐意。倪政一做吴某和她儿子的工作,他拿出法律依据:夫妻关系可以解除,但父子关系无法解除,儿子一辈子有赡养义务,与其给陆某一笔钱,不如借给他一个住处。
吴某反复琢磨着,有时晚上9点还给倪政一打电话,一聊就是一个小时。“人家干部也是为我解决问题,天天忙到黑,我应该配合啊!”几个月后,吴某彻底想通了。
一套房子,巧妙化解了一对“冤家”对动迁款的拼死争夺,结果皆大欢喜。
化解“死结”,要走第三条路。而解开上访群众的“心结”,正需要心灵的对接、心智的开启。
市民沙先生9岁的儿子在学校组织游泳时,在游泳池溺水身亡。噩耗传来,任何言语也抚不平夫妇俩碎裂的心。因为这个孩子是他们结婚7年、3次流产、第4次保胎的结晶,而且沙先生夫妇都40多岁了,再生育更有困难。沙先生悲痛万分,提笔给市领导写信求助。
上海武警医院专治不孕症的祖传名医沈观印根据市领导要求,多次免费为沙先生夫妇指导、治疗;市信访干部龚利民四处奔波,协调赔偿……次年,一个可爱的小女孩降临沙家。此前,赔偿、补贴款也已送到沙先生手中。
解“结”有术,智谱“三部曲”
【现场镜头】在风景宜人的安亭社会福利院,虹口区提篮桥街道信访干部陈红英偎依在一位老太身边,给她擦脸,喂她吃饭,俨然一对亲母女。哪知,这位91岁的沈老太曾是雷打不动的“老上访”,5年内37次赴京上访。
记者:干信访工作难,解“结”工作更难,你怎么把她争取过来的?
陈红英:人家说她是“刁民”,这样“结”就越抽越紧。我把她当母亲,有了这份真情,再加上机智和方法,“死结”就慢慢被解开了。
记者获悉,6年前孤身一人、靠拾荒度日的沈老太,衣衫褴褛,背脊弯曲,满头疥疮……是信访干部智谱“化解三部曲”,让老太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2001年,沈老太所在的旧里危房改造。老太看上了唐山路一套底层客堂,动迁公司随即付下订金。签约前,老太突然变卦不要了。房子很快被别人买走。可没过多久,老太又提出非要这套房不可,这已显然不可能了。执着的老人从此四处吵闹,激动时屡屡要撞墙。
信访干部一次次和她谈心,可沈老太就是不为所动,哭喊着去北京上访。
这里,不得不提到老太身边的“热心人”。得知老太要领一大笔动迁费,一些别有用意的“热心人”开始套近乎,有“师兄”突然把房子低价租给她住;有“干儿子”冒出来整天为她打抱不平。这些异乎寻常的举动,使化解工作难度倍增。
2006年,市里派来化解矛盾的基层组,大家认为:即使拆迁合法,政府没错,也要尽力安置好老人的动迁和晚年生活。一套“三部曲”化解思路,逐渐浮出水面。
第一步:“剥离策略”。信访干部找到沈老太原单位,借助厂里组织老职工体检的机会,把老太送到条件上佳的安亭社会福利院康复治疗,使老太顺利摆脱“热心人”。
第二步:“关爱策略”。街道为老太请来医生,为她治疗皮肤病和老年病;为了让她生活愉快,又聘请了24小时陪护人员。
谁料,舒服日子没过几天,老太不甘寂寞,吵着要见“师兄”、“干儿子”。
信访干部想出了第三步策略:“角色替换”。让陈红英前去陪伴、照顾老人,替代老太挂念的“热心人”。
第一次去,陈红英就主动为老太擦洗———
老太头上生脓疮,手一碰,黄色的脓水就淌下来,但陈红英咬着牙,为她剪去皮屑;
老太脚部糜烂,陈红英帮她清洁,还抱着她的脚,细心剪下又厚又长的脚趾甲。
老太问她:“人家不敢摸我,你不怕?”
“我母亲不在了,我把你当母亲。”其实,陈红英内心里也害怕感染,可老人无依无靠,我们不关爱,谁来关爱?
陈红英像女儿一样陪伴老人。老太信佛要烧香,陈红英就陪她去;老太想吃肉,陈红英就在家做红烧肉、煎带鱼,用饭盒带去。老太吃了,觉得香。舍不得一次吃完,把带鱼装在瓶子里,慢慢吃……两人建立了真感情,过年那几天,陈红英还陪老太看春晚,吃饺子……
老太喜极而泣:“师兄”和“儿子”做不到,“女儿”做到了!
每周,陈红英就到福利院陪老太住一晚,老太离不开陈红英了。有心里话,只对她说,一天见不到她,就牵肠挂肚。老太把她当女儿:在福利院吃鸡,把鸡腿留给陈红英;晚上睡觉,还惦着替陈红英盖被子……“角色替换”成功了。
此时,老太的“师兄”急了,一封信寄往成都,把老太同父异母的弟弟请来。通情达理的弟弟亲眼看到姐姐在敬老院过得很舒心,当即签下委托书,全权委托政府照顾老人。
如今,老太的体重增加了5公斤,头上疥疮也渐渐痊愈,并长出了新发,“死结”解开了。
【记者手记】
处理信访矛盾往往急如燃眉。做好“死结”的“解套人”,既要急群众之所急,更要在“急”中生出智来,智中显出能力,看出水平。
做好“死结”的“解套人”,就要求“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未形”。在信访矛盾可能产生的危害还未萌发时,就要预见到并设法避免。因此,信访干部要具备善于处理复杂矛盾的智慧,不断提高执政为民的能力和水平,在接待群众的一线岗位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做好“死结”的“解套人”,还需要不断更新工作理念和方法,具备诸多能力和智慧。比如,贴近群众的亲和力,让群众“坐得住”;良好的语言感染能力,让群众“听得进”;现场处置问题的能力,让群众“信得过”;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使事态“平得了”。
“积力之所举,无不胜也;而众智之所为,无不成也”。把信访干部的智慧火花集聚在一起,“为党分忧、为民解愁”就会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