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为你解忧? ——发生在法院信访窗口的故事 时间:2007-01-29

【主持人】将来

【嘉宾】

金 鸣 上海高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审判员

周林安 上海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信访组组长

徐文娟 上海杨浦区人民法院立案庭信访组组长

 

1 面对怒气冲冲的当事人……

金鸣一位性格开朗、颇具亲和力的女法官。从1996年起当法官,做信访工作至今已逾10年,现在主要从事各类申诉和申请再审案件的复查工作。在信访群众的眼里,“和金法官说上话,心里的气就能消一半”。

主持人:一般是什么样的人来信来访?

金 鸣:信访的群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真正需要帮助的,在合法、合理、合情的前提下,我会争取最大限度地保护他们的利益,听他们诉说,并给予关爱;另一种,就是不服判决多年缠访的,依照法律,判决无法支持或全部支持他们诉求,或者当事人对判决理解有偏差,这种情况则尽最大可能进行法律答疑、情绪疏导。

主持人:做信访,可是要检验法官的良心、公心、耐心、诚心和平常心的。

金 鸣:是呀,当今社会转型,经济结构变化,利益格局调整,立法有时可能滞后、政策可能不周全,老百姓需要我们解决一些问题。比如涉及就业问题的劳动争议案,有些单位在与劳动者签订协议时,确实存在霸王条款的问题,单位是强势一方,往往占有利的方面,而劳动者往往比较被动,合同条款难以起到制约双方的作用。诉讼时对被雇佣方很不利。处理这种案子,我们充分考虑劳动者的实际困难,常常需要在法度之外、情理之中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关爱,尽力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有些信访人,因为对法律解释有理解上的偏差,折腾了很多年,生活陷入困境,如果不为他们切实解决困难,会直接影响到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和谐。

主持人:因此,信访法官的责任重大。听说你在4年里经办了300多个案子,半数以上得到了妥善解决,而且基本满意。解决信访群众的困难,你有何招数?

金 鸣:面对怒气冲冲或者愁眉苦脸的当事人,他们的官司打到高级法院,这一路艰辛走来,实际上也非常疲惫,到法院也是想解决问题的,情绪激烈往往是因为不被人理解,原本想通过法律解决的矛盾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郁结在胸。所以,我先告诉当事人,法院的判决都是有法律依据的,在一般情况下,是不错的。即便有些不是在判决中所能解决的问题,我也会在接待中,最大限度地想办法联系,帮助他们解决。比如劳动争议案件的诉讼时效问题,有的是老百姓不知道打官司有时效限制,有的是单位拖延。作为我,明知老百姓吃亏,于是就多次走访当事人单位,尽可能为当事人争取利益,使得矛盾得到解决。

主持人:但胜诉方手拿生效文书,一般都很强硬。你要看人脸色吧?

金 鸣:这种时候,我一般不会放弃。每当气馁的时候,公正公平的理念常常支撑着我。法官肩负的职责,让我理直气壮地去做,所以,我决不放过一个会引起矛盾激化的案子,哪怕是驳回申诉,也要让当事人的情绪得到缓解。他们说,虽然你为我们争取到的利益和我们原先的要求距离甚远,但我们知道你尽了最大努力。此时,被对方理解的心情是难以言表的。

主持人:看来,在信访中,感情沟通相当重要。以法理服人,以真情动人,很多问题总是能解决的。

 

2 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

周林安——在法院的信访法官中,他是少见的男法官。海员出身的他,经历过生死的考验,或正因此,他的身上有很重的悲悯情怀。

主持人:周庭长,作为信访法官,天天和老百姓打交道,可有一套让老百姓信任的法宝?

周林安:我想,法官不能居高临下,最重要的是换位思考吧。信访人常常有强烈的倾诉欲,他们在法庭上没讲完的话,希望在信访中得到重视,因此我们要在信访接待中倾听他们的诉说,对确实有理的,或者法度之外、情理之中的情况予以关注,合理解决矛盾。

主持人:有一些群访案件,对象不是一个两个,化解起来就比较棘手吧?

周林安:是的。我们去年解决的一起案件就是这种情况。去年4月17日信访人吴某等6名业主(其中一名为聋哑人)来递交诉状,反映某市场将他们商铺强行拆除,承包人还扬言,若他们不肯搬迁,就要他们“好看”。业主有家不敢回,甚至做好了“火拼”的准备。

主持人:他们在这种时候来求助法院还是理性的,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为何矛盾如此激化呢?

周林安:事情是这样的,那市场本来是花鸟市场,后来改成了建材市场,这6家业主已经进了市场做起了花鸟生意,不肯搬出来。况且他们生活都比较困难,以此谋生。

主持人:他们做生意投进了血本,现在要拆店,他们就要拼命了。

周林安:是的。我先稳定他们的情绪,还把我的手机和办公室电话给了他们,让他们可以随时联系。同时,我们赶紧走访了市场所在地的法院、镇政府,一起研究落实解决矛盾的方案。

主持人:后来的情况怎样呢?

周林安:我们与当地政府一起做了两个月的工作,到6月中旬,在区法院的配合下,当事人矛盾案外和解了。双方在我院法官主持下签订了和解协议,并当场履行完毕。当吴某等五名业主领取了补偿款后,都表示满意。可其中聋哑人范某却以补偿费低为由拒绝调解,他一把揪住妻子的衣领,指责她不该轻易答应下来。

主持人:这种情况很尴尬,范某不同意,情绪会否波及到其他五位?

周林安:我们也很犯愁。考虑到范某是残疾人,我们积极争取区残联一起继续作调解工作。范某回去后,也思前想后,权衡利弊,终于表示接受调解。在领取了补偿款后,他当场写下了撤回申诉申请书。历时一年之久的信访矛盾,终于画上了句号。

主持人:看来,信访调解工作,不是法院一家的事情,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配合。

周林安:对。多年来,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单位都给予我们很大支持。

主持人:不过,是否会让人们造成错觉: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只有上访了,才能解决问题?

周林安:我们应当在合法、合情、合理的前提下,尽力帮助解决老百姓的困难。但老百姓也应该依法合理表达诉求,如果出现违法行为,他(她)也将受到依法处理。

 

主持人的话

信访组,顾名思义就是接待群众来信来访的部门。

这是个不起眼的小部门,一般人一辈子都不会和它相遇。可有的人,却可能和它执拗地打起了多年的交道。

这个部门,直接反映着世情冷暖,是老百姓“心结”的“倾诉地”,也是联系党和人民的“连心桥”,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安全阀”。

寒冬腊月,走访上海各级法院的三个信访窗口,和信访法官进行着零距离的谈话,深感这真不是一件好干的差使,不少工作已远远超出了法院的工作范围,他(她)们是从事党的群众工作的,在理解群众、帮助群众的过程中,也为群众所感动——

3 学会“攻心术”

徐文娟——AB血型的她自称有着两面性,有温柔细心的一面,也有大大咧咧的一面。父亲历时20年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她为此立下当法官的志愿,终于梦想成真。而今站在法官的位置上,她更能将心比心,体察民情冷暖。

主持人:有些人不断持续上访,我想大概总是哪里出了问题,或者有的判决不合情理,或者当事人对法律的理解有偏差,或者当事人性格比较固执。你是经常直接接待信访人的,一定感触特别深。讲个故事吧,说说你是如何解决具体问题的。

徐文娟:讲一个房屋纠纷吧。那是20多年前的老案子了,当事人叫陈作清(化名)。父母留下一处旧私房,但他户口不在那里,于是便与亲戚打起了遗产官司。最后以25平方米折算成现金,他拿到了800元。

主持人:这么少?

徐文娟:下面有故事了。每次只要信访人来访,我都会把原审卷宗拿出来审读研究,看看案子本身有否问题,有否瑕疵,有错必纠。我找到陈作清20多年前的卷宗,无论如何都不能推测这800多元是怎么算出来的。看了案卷后心里就有底了,可以“对症下药”和当事人谈。我咨询有关动迁单位,问他们如果在20多年前这样的情况怎么计算?他们告诉我,这种情况要看地段看结构,一般在每平方米600-800元。

主持人:看来,陈作清的确吃了亏?

徐文娟:我问好后,心里有了数。于是我们登门走访信访人陈作清。他年近古稀,有过小中风,但气色不错,还比较健谈。

见到我们上门,陈作清很感慨,说:“这么多年,没有人上门来听我谈,谢谢你们。”我们花了半天时间听他讲。最后,我问:“你有什么要求?我是做信访的,虽然无权承诺,但可以起到桥梁作用,如果双方愿意协商,庭外达成新的协议也是可以的。希望在我协调期间,你不要到处跑了。相信我会尽最大努力想方设法的。”他提出:“我要求每平方米1000元。”

主持人:你认为他这要求合理吗?

徐文娟:我觉得他还是比较讲理的。我对他说:“你是一个守法的公民,你对动迁单位有意见,但一直在走正常的信访渠道。现在你提出的每平方米1000元不是漫天要价,我可以找对方谈一谈。如果对方出的钱与你的想法有距离,希望你还是要从实际出发考虑解决问题。”他说:“今天,有你们两位法官上门来听我讲,哪怕一分钱也拿不到,我心里也平衡了。我相信你会帮我处理好的,多少钱,听你的。”这话让我很感动。

主持人:找到20多年前的动迁单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后来是怎么找到原动迁单位的?

徐文娟:很巧,2003年我解决过的一个信访人的问题,他的代理人与陈作清家动迁单位的代理人是同一人。我和他沟通了后,一周后就为陈作清解决了问题。

主持人:20多年和一个星期,这是怎样的对比呢?这么快就听到问题解决的消息,陈作清的心情也许很复杂。

徐文娟:他后来有过反复,觉得自己的要求是不是太低了?20多年的奔走拿了2万多块钱,就这么了了?出现这种反复的心理也很正常。所以我又上门了。

主持人:这回你怎么说服他?

徐文娟:我给他做了三道“题”,他的心平静了,再也没上访过。

主持人:哪三道“题”?

徐文娟:这三道题的大概意思是,第一,20年的老问题一朝得以解决,你是不是认为“得来全不费功夫”,对自己说的反悔了?第二,人到晚年,经历了风风雨雨,内心的归宿又在哪里?第三,你是不是觉得我们是在真心实意地帮助解决问题?听了这三道“题”,陈作清沉思良久,笑了。

 

主持人的话

与信访法官们聊着天,听着许许多多的故事。信访人需要有人真情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需要有人尽情倾听,解开他们内心的“死结”;也耳闻了极少数人漫天要价,想一夜暴富,或者别有用心,有损人格国格的杂音。看到信访法官沉浸在这纷繁复杂的工作中,到处奔走,四方协调,身心劳累,个中甘苦无数。我的心情万分复杂。社会需要更多的爱,需要更多的理解,也需要更多的责任与帮助。

我相信,如果没有爱心、热心和责任心,信访法官们是难以做到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方百计地为信访人排忧解难。他们不仅是忠诚法律的司法工作者、社会问题的“暸望者”,也是信访人的“心理咨询师”,更是他们的姐妹与兄弟!

转自1月28日《新民晚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