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特别是低端人群的就业,是城市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近年来,大宁社区针对本地区实际,以构建社区就业“孵化”机制为重点,有效地帮助大批失业协保人员重新走上工作岗位,社区的失业率、上访率和犯罪率明显下降。
一、大宁社区构建就业“孵化”机制的背景
1、大宁社区基本情况。大宁社区位于闸北区中部,区域南部主要是70、80年代建设的居民住宅区,北部主要是彭浦工业区,其中国有企业占一定的比重。随着闸北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功能定位转变,大宁社区也由原来的老工业区、旧城区逐步建成有现代城区特色的集居住、休闲、购物、现代服务业等新型社区。由于社区功能的转变,必然使原就业群体中的部分人面临着下岗分流、重新择业就业的严峻态势。
2、大宁社区就业群体结构。大宁社区有1.4万户居民,约4.4万户籍人口。社区大专以上学历8502人,占社区人口的19.3%。目前,大宁社区就业年龄段28094人,其中社区失业登记1069人,失业率为3.9%,低于上海失业控制线的4.5%,这在老工业区是不容易的。从大宁社区已就业和现需求就业群体的状况看,学历低、技能差、缺乏竞争力的低端就业人群,就业困难较大,比较需要社区的帮助。大宁社区再就业工作将主要精力放在这部分人群,从过去逐个分散解决过渡到建立就业孵化机制“打包”解决,不断完善“孵化器”等就业工作机制,每年都设法新增就业岗位,确保了社区的稳定和谐。
3、大宁社区对“低端人群”的就业理念。80、90年代,城市大面积改造,国有企业大批改制,这个阶段是社区解决下岗职工就业的高峰期。当时的主要做法是依托社区,走社区推荐与个人自找岗位的路子,但低端就业人群缺乏市场竞争力,往往是上岗不久又面临下岗。上海社区在推进非正规就业方面吸引了不少“低端人群”,但由于这部分人要么在社区设摊做小买卖,要么在老式居民楼破墙开店,不仅破坏社区环境,且低层次运作也缺乏生命力。就大宁社区来看,原有的200多家非正规劳动就业组织,先后申请歇业的就有159家,占79.5%,极个别的过渡为个体工商户。
“低端人群”就业需要稳定的岗位、“孵化”岗位平台和带动就业的“领头人”。其实“孵化”一词最早不是出自科技领域,正是出自“社区就业”,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了缓解社区高失业率的态势,利用社区闲置厂房,由政府与社区合作建立就业“孵化器”。大宁社区就是针对新老问题,为社区“低端人群”就业打造团队、建立平台、“孵化”就业岗位。
二、大宁社区“孵化”就业岗位的绩效
1、建立功能齐全的就业岗位“孵化器”。即在社区建立具有信息收集分析、岗位能力培训、办公功能配套、针对创业对象和就业群体实际,能够帮助“低端人群”就业的平台。截止今年6月底,大宁社区现有非正规就业组织214家,孵化出就业岗位1391个。
从功能定位上看,大宁社区利用区域老厂房,分层改建成办公室,设置公用会议室、业务洽谈室,办公楼统一标识、整洁美观,给人以具有规模、诚信规范的印象。“孵化器”虽然分成若干个“单元”,但其功能都是一样的。进驻的每家非正规就业组织办公场所的面积虽不大,但都配置电话、电脑、办公设施,开会、洽谈业务、培训等都放在公用场所。
从非正规组织就业运行上看,以往非正规就业者虽然也享受政府优惠政策,但个体分散,没有经过一定的培训,往往缺乏抗市场风险的能力。现在有了“孵化”基地,就有了“组织”,一是拥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办公、培训在“孵化”基地内,经营活动和就业人员的就业场所在市场;二是创业能人和低端就业人员有机结合,创业者就是非正规就业组织的管理者,他们组织招聘社区内有就业需求的低端人群经培训后就业,由“团粒结构”替代了过去分散的“单兵作战”。
近年来,大宁社区通过“孵化”基地成长起来的劳动组织涉及行业广泛,有配送、快递、保洁、餐饮服务、文教用品、修补洗理等。这些企业创业成本低、技术含量高低不等、与社区居民生活密切相关,是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据权威部门调研,上海77.6%的家庭需要专项的社区服务,而目前满足需求率仅占26.1%。可见,社区蕴藏着相当的就业机会。
从社区主管领导职责上看,主要是出思路、投资金、提供信息、整合资源、设计方案。为了建立“孵化器”,大宁社区一方面争取市、区劳动部门的援助;另一方面自筹资金,用于孵化基地建设和就业岗位的培训。同时,社区善于整合利用社会资源聚焦“孵化器”建设。如在培训员工方面,社区与区域企业、研究机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如大宁社区与上海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系合作,学校师生帮助培训员工,而“孵化器”则成了学校指定的科研、实习的基地。
2、建立就业需求人群的信息网络。一是在15个居委会分别建立就业“导航站”,全面掌握就业年龄段特别是“低端人群”状况及就业需求,及时给予帮助。二是社区依托辖区派出所户籍情况,经常性地对区域人口就业状况进行分析,把就业人员工作纳入“网格化”管理范畴。三是将外来常住人口中就业年龄段人员也列为就业关注的对象,并着手纳入社区管理中。四是设立社区24小时全天候求职热线电话,成立社区创业促进中心。
3、建立与社区相关单位的沟通渠道。随着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市民就业渠道和就业对象基本上在社区。因而,在建立就业“孵化器”、掌握就业需求信息的同时,建立与社区所在地企事业单位的沟通渠道,做到就业需求与市场用工需求信息对称,对解决好就业特别是“低端人员”的就业显得尤其重要。大宁社区注重与区域企事业用人单位沟通,及时掌握“供”与“求”两本账,对符合条件的往外送,其余的进行培训,然后再推向市场。
三、大宁社区“孵化”就业岗位的启示
1、“孵化”就业岗位是社区应有的功能。就业特别是“低端群体”就业是上海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工作。社区承担着基层社会综合管理、稳定、服务和发展经济等诸多功能。要进一步完善上海“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体制,建设和谐社会,特别要解决好“低端群体”就业的民生问题。大宁社区建立“孵化”就业岗位基地,完善社区功能,对推动上海社区街道的就业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2、社区要做就业工作的“施工队”。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加强社区街道劳动平台建设,可以充分发挥社区在促进就业再就业方面的基础作用。上海在就业再就业方面的政策和条件已基本具备,如何将有利条件转化为实际效果,要学习大宁社区敢于创新,做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施工队”。
3、就业工作需要用好社区资源。就业再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大宁社区在建设“孵化”就业岗位基地工作中,注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想办法化力气整合社会资源,为社区就业再就业工作创造了良好环境和一定的物质基础,促使这项工作得以可持续发展。